星期一, 6月 09, 2008

<相見再見>

<相見再見>

即使當夜侵蝕著我的角落
心中想像著的卻是
另一頭依然喧囂的白晝

走過熟悉街道
看到的只是夜的黑
跟一種事不關己的淡淡無所謂
那蜂擁而上的愁
就在想著你的瞬間
變成一種甜蜜及苦澀交織的淚

是否該想著
多一天的思念就是少一天的等待
直至下次相見到再見
又將把這期待參雜無奈的生活
重新細細體會

PJ
2008/6/8 下午 11:48

註:時差及距離有種帶人脫離現有時空局限的感染力,在白晝想著夜的黑,在夜裡卻能夠想到晨曦的氣味。熟悉的畫面及地點,卻在不同時間因為少了伴分享而變得食之無味。在一次次相見到再次別離的迴路中,找著等待著跳脫迴路的時間點。

星期一, 6月 02, 2008

別人的故事、自己的故事

假如先看到了一本小說的結局,故事的過程是否就失去意義?
電視劇、電影、小說、漫畫甚至是比賽,似乎那扣人心弦就是那種迫切想要知道結局的期待跟好奇,也許是想證明自己的推論或猜測是否正確也或許只是想要有始有終。

對別人的故事,我們期待著結果,過程似乎不見得重要;而對於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否也是滿心期待著結果,還是更享受那過程呢?雖然精采程度跟故事長短不一,但嚴格來說,每個人的結局都一樣,只是表現手法跟引導到結局的鋪陳不同,還有那留給其他觀眾的餘韻不同。

如果故事只是故事,沒有任何人來分享,那故事是否還有意義跟價值呢?你我的故事交錯著,彼此作為彼此的配角,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呈現我們的角色。

其實我們都能夠看到自己的結局,走到終點的方式雖然不同,但在這個世界上的終點站卻一樣。只是我們是否會到了模糊看到終點站前的旗幟,才恍然想起自己所經過的沿路風光,那曲折的道路,跟路上所碰到的其他人。雖然路途中有許多叉路,許多的路口讓我們選擇,但是最終只會走向同一個地方。

Birth is essentially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.

看了The Bucket List,想著自己是否會在快到終點時,才驚然發現有太多想做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完成?前陣子在一個課程中聽到,大部分的人只會遺憾自己"還沒有"做什麼事情,而很少是後悔自己曾經"做過"什麼事情。

我試著讓自己儘量減少對於無關緊要之事物的偏好,只著重於核心價值的維持,雖然看似對很多事情都無所謂,但就是因為不拘泥於一些偏好才比較有機會嘗試更多元的事物。但不可否認的,偏好於減少偏好也是一種偏好,每個人都應有權選擇自己想要走到終點的過程及方式,也因為結局都一樣,唯一能夠讓彼此有所區隔的只有過程。